体细胞治疗解析

体细胞治疗是将机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各种处理后,再回输病人的治疗方式。体细胞治疗以自体体细胞治疗为主,分为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类。

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即通常所说的肿瘤疫苗技术,是用肿瘤细胞或其提取物对癌症患者进行免疫,本质上是一种生理治疗措施,能特异性地激发、增强机体对肿瘤的主动免疫排斥反应,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分子或相关抗原分子与正常细胞相比只是数量的变化或结构的细微改变,机体免疫系统很难识别,也就难以将肿瘤细胞作为“外来异物”进行排斥。

近年,随着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理论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疫苗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中树突状细胞(DC)技术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种治疗手段。DC是人体摄取、加工、呈递抗原的重要专职抗原递呈细胞。DC不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tiveTcells)增殖,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患者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回输患者体内,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而杀灭、限制肿瘤细胞。DC治疗已经在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卵巢癌、淋巴瘤、肠癌、膀胱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

美法两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14日在《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大规模培养多种类型树突状细胞(DC细胞)的方法,或将推动多种类型癌症治疗的研究。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新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方法,利用人类CD34+前体细胞,大量生产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两种常规的树突状细胞——cDC1s和cDC2s。表型、功能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证实,这些体外产生的树突状细胞与血液中相对应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同源性。

树突状细胞(DC细胞)的来源

研究人员还调查了Notch信号的作用。Notch信号是相邻细胞之间进行通讯进而调控细胞发育的重要通路,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种信号对于产生特定类型的cDC1至关重要,而cDC1被认为是用于癌症疫苗的最佳树突状细胞类型。

体外大规模培养多种类型树突状细胞的能力对于深入研究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至关重要,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该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树突状细胞引发的免疫应答可针对所有类型癌症,且副作用有限,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显重要。

过继免疫治疗是以输注自身或同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为主,它不仅可纠正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且可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输注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CTL)。

LAK细胞是由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在体外用富含IL-2(-U/ml)的培养液培养35天后形成的。TIL细胞是从切除的肿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纯化的淋巴细胞。认为TIL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较LAK细胞高。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CTL细胞是将肿瘤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后作为刺激细胞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少量IL-2共同培养、诱导产生的。

虽然DC免疫治疗展现出不错的疗效,但其细胞本身只是一个“中介”,而免疫治疗的真正执行者是杀伤细胞,如CTL。DC获得消息之后,传递给CTL,这些真正的“杀手”得到指令,一起攻击肿瘤君。那么我们就来看看ASCO上两项CTL进展。

第一项研究关于EBV相关疾病中CTL治疗结果与相关性。Tab-cel是一种靶向EBV抗原的异源T细胞疗法。研究人员认为Tab-cel的临床活性是通过EBV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因此,他们定量了Tab-cel治疗后循环EBV-CTLp细胞及和响应的相关性。

该研究分析了10例多中心EBV阳性相关疾病数据,包括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和其他EBV相关疾病。研究显示响应者(n=6;2PR和4CR)循环CTLp从基线到第34天平均上升了5.8倍(0.8-)。

5/6响应者在第34天EBV-CTLp上升≥3.8倍,另一个患者没有显著变化(0.8倍)。相反,4名无响应患者(3SD;1PD)于基线比EBV-CTLp平均下降0.3倍。统计学发现第34天循环CTLp倍数改变和临床响应有着很强相关性(p=0.)。

第二项研究是基于新抗原特性T细胞的1a临床试验。虽然靶向新抗原的TIL疗法在实体瘤中能获得完全和持久响应,但无法获得新鲜肿瘤样品阻碍了TIL的发展。而来自外周血的靶向新抗原的CTL疗法则是一种新选择。

这项研究主要测试靶向个性新抗原的CTL疗法的安全性和客观响应率。CD8+T细胞从不同时间点中分离并与具有新抗原的自体DC共培养,产生靶向新抗原的CTL。随后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接受CTL治疗,并评估效果。

到年10月16日,共10名患者被招募,其中9名经过1-6次0.35-4×CTL回输。这9名患者包括8例转移性黑色素瘤和1例结直肠癌。招募的10名患者中7人最终得到评估。其中,1人评估为PR,1人为iPR,3人为SD,2人为PD。

客观反映率28.57%,疾病控制率为71.4%。所有参与者安全耐受,与过继细胞转移相关副作用最高等级为2级。其中2名受试者(PR和iPR)新抗原特异CTL在其外周血中持续了天。

应用较多的是LAK疗法。即在输注细胞的同时需输注一定量IL-2/LAK,以保证疗效。LAK细胞表面标记特征为非MHC限制性杀伤细胞。LAK细胞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在病人开始IL-2治疗几天后反跳性增殖时收集的。在体外与IL-2一起培养数天后发展为具高度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后再返输给病人。LAK细胞不仅可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还可分泌细胞因子如TNF、IFN等,从而加重肿瘤细胞的损伤。

国外文献报导,用IL-2/LAK治疗肾细胞癌,有效率35%,黑色素瘤,有效率24%,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直肠癌,膀胱癌,肝癌及癌性腹水,有效率在22%~55%之间。国内韩德民报导用IL-2/LAK法治疗10例喉癌,结果6例缓解,3例轻度缓解,1例无效。

医院血液科[7]用IL-2/LAK法治疗20例肿瘤患者,其各种免疫指标有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恢复。LAK细胞临床上主要用于全身性转移的肿瘤(静脉输注LAK细胞+IL-2冲击性疗法)和癌性胸水、头颈部癌、肝癌、膀胱癌等。此外,LAK细胞在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病(past-transplantationlymphoproliferativediseases,PTLD)中取得一定疗效。

TILs是直接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T淋巴细胞,经离体培养中由IL-2诱导而成。具有肿瘤特异性杀伤活性,特别是对黑色素瘤有效。早期的报告与单独使用IL-2对比具较高的有效率(34%比17%)。

ASCO有三项相关研究,关于TIL疗法在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后的应用,为解决耐药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第一项是在晚期复发宫颈癌中进行的二期临床试验,检测TIL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宫颈癌患者相对年轻且生存率较低。以化疗和免疫治疗为二线治疗的ORR在4%至14%之间。而前期TIL治疗在一些患者中显示出持续响应和长期疾病控制潜力。

这项名为C--04是多中心二期临床试验,治疗经历过至少一线化疗患者,前期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患者被排除在外。主要终点是ORR,次要终点包括响应持续时间(DOR)和疾病控制率(DCR)。

截至年2月4日该研究总招募27名患者,平均年龄47岁,接受前期治疗为2.6次。患者接受了2代LN-治疗,ORR为44%(1CR,9PR,2uPR),3.5个月中期随访DCR为89%,其中11/12维持响应。

其中4名患者在长期随访中观察到响应提高。回输TIL细胞平均数为28x。IL-2的平均给药剂量为6.0。这项研究说明LN-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晚期宫颈癌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

第二项临床试验名为C--01,验证名为LN-的TIL治疗在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效果,包括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PD-1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等)产生耐药的患者。

这也是一项全球多中心二期研究,评估L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共招募了55名三期/四期不可切除黑色素瘤患者,经历了平均3.1次前期治疗(anti-PD%;anti-CTLA-%;BRAF/MEK抑制剂24%)。ORR为38%(2CR,18PR,1uPR)。

21名响应者中,4人已经进展,中位随访期为7.4个月。总体疾病控制率为76%。更长期随访在某些患者中发现响应率得以提高。

这54名响应者包括大部分前期对抗PD-1治疗进展的患者以及PD-L1阴性患者(TPS5%)。回输到患者的平均细胞数为28x。IL-2的平均给药剂量为6.0。

最后一项研究分析了丹麦近十年来TIL治疗效果与PD-1抗体进展后的关系。该研究共分析了三项临床试验,包括55名黑色素瘤患者。该分析包括计算生存曲线和临床响应率。

研究发现:综合三项临床试验,中位OS为15.9个月,PFS为3.7个月。6名患者获得CR(11%),其中4人治疗还在进行。14名患者获得PR(26%),其中3人还在继续治疗。在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时响应者的中位OS还未达到。

前期是否经过PD-1抗体治疗患者PR并无统计差异(42%无PD-1治疗对比32%有PD-1治疗)。然而,与前期经过CTLA-4但不是PD-1抗体治疗的患者比,经历过两种单药治疗的PR患者响应持续时间会短一些。

这项研究说明:PD-1抗体治疗进展后,TIL治疗的PR可能更短,但能获得持续的CR。因此,TIL治疗依然是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一项治疗策略。

CIK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用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过多种细胞因子作用所培养得到的非特异杀伤细胞,其增殖倍数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均明显高于LAK细胞。自美国Stanford大学SchmidtWolf等人首先提出后经过不断完善,在肿瘤患者骨髓净化、白血病的治疗中有肯定疗效,对部分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也得到令人鼓舞的效果。

CIK细胞治疗优势:

1、可有效清除手术、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微小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2、可与放、化疗联合使用,能降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的感染率,提高放化疗的疗效;

3、可用于放、化疗无效的患者,或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患者的治疗;

4、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已复发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能迅速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大部分患者出现瘤体减小甚至消失或长期带瘤生存的治疗效果;

5、由于CIK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体细胞修复作用,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大部分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后的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减轻或消失,皮肤有光泽,黑斑淡化,静脉曲张消失,脱发停止甚至头发生长或白发变黑等“年轻化”表现,及精神状态或体力明显恢复等现象,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haoduo.net/lcjc/1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