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应《国际肝病》编辑部邀请联合发起的学术专栏,定期收集整理肝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每两周(周三)挑选一篇重要文献进行精读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学以致用。
文章简述
门静脉系血栓指的是发生于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栓,可蔓延至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是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组织胶注射术和硬化治疗。有研究指出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可能是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WangL,etal.DrugDiscovTher;13:–)。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可能会损伤曲张静脉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并影响门静脉血流的稳定性。然而,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是否会增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血栓的风险尚不确定。
Europe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杂志于年6月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Associationofportalvenoussystemthrombosiswithendoscopicvaricealtreatment: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的文章。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后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研究团队的Wang等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提取接受和未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患者的门静脉系血栓发病率数据;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Meta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的来源。
最终,13项研究被纳入,共包括例患者。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后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为10.4%(95%CI,4.9%-17.7%),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83.3%,P0.),Meta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均未能发现异质性的来源。4项研究比较了接受与未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患者门静脉系血栓发病率的差异,发现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的患者门静脉系血栓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的患者(RR:2.23;95%CI,1.11-4.49;P=0.02);研究间无显著的异质性(I2=0%,P=0.43)。
总的来说,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可能增加了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风险。
重要研究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1、纳入研究的特征
(表源自文献)
共13项研究被纳入,样本量从11到不等。12项研究以全文形式发表,1项以会议摘要形式发表。研究发表于年至年之间。7项研究来自美国。7项研究是前瞻性研究。3项研究是高质量研究。4项研究有对照组(患者未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6项研究未明确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前患者有无门静脉系血栓形成。10项研究中患者仅接受了内镜下硬化治疗;1项研究中患者仅接受了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1项研究中患者仅接受了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1项研究中患者接受了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内镜下硬化治疗。
2、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后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
(表源自文献)
13项研究均报道了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后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由于脾切除术是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QiX,etal.MedSciMonit;22:–),因此1项仅纳入了脾切除术后患者的研究被排除(FerrazAA,etal.ArqGastroenterol;38:84–88)。最后,12项研究用于计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后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荟萃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为10.4%(95%CI,4.9-17.7%),研究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I2=83.3%,P0.)。
7项研究发表于年前,5项研究发表于年后;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13.7%(95%CI,4.4%-27.0%)和7.6%(95%CI,1.5%-17.7%)。6项研究来自美洲,4项研究来自欧洲,2项研究来自亚洲;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17.2%(95%CI,6.1%-32.4%)、5.2%(95%CI,1.0-%12.6%)和9.1%(95%CI,2.1%-47.6%)。6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6项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5.5%(95%CI,1.5%-11.8%)和17.7%(95%CI,6.0%-33.9%)。10项研究为中等质量研究,2项研究为高等质量研究;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8.1%(95%CI,3.1%-15.2%)和29.1%(95%CI,1.0%-74.2%)。6项研究纳入的患者在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之前无门静脉系血栓,6项研究未提及患者在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之前有无门静脉系血栓;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3.5%(95%CI,0.6%-8.5%)和22.6%(95%CI,12.1%-35.2%)。10项研究中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旨在控制出血,2项研究中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旨在预防出血;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11.1%(95%CI,5.0-19.3%)和7.1%(95%CI,0.9%-35.2%)。9项研究中患者仅接受了内镜下硬化治疗,1项研究中患者仅接受了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1项研究中患者仅接受了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11.7%(95%CI,4.6%-21.6%)、5.5%(95%CI,3.2%-8.3%)和0.5%(95%CI,0.5%-4.7%)。6项研究应用超声诊断门静脉系血栓,4项研究应用CT或磁共振诊断门静脉系血栓,4项研究在手术或尸检中直接观察有无门静脉系血栓;亚组分析显示,门静脉系血栓的发病率分别为8.3%(95%CI,2.6%-16.7%)、6.3%(95%CI,0.4%-18.3%)和22.7%(95%CI,5.1%-47.9%)。所有亚组分析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表源自文献)
Meta回归分析显示,异质性与发表年份、地区、研究设计、研究质量、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目的、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类型、门静脉系血栓的诊断方式无关,但可能与研究是否明确患者在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前有无门静脉系血栓有关(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前无门静脉系血栓vs.未提及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前有无门静脉系血栓)。
敏感性分析显示,无论排除哪项研究,其余的研究间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3、门静脉系血栓形成与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的关系
(图源自文献)
4项研究比较了接受内镜下硬化治疗和未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的患者之间门静脉系血栓发病率的差异(FerrazAA,etal.ArqGastroenterol;38:84–88;PolitoskeD,etal.DigDisSci;41:–;LeachSD,etal.JVascSurg;10:9–12;HunterGC,etal.AmJSurg;:–)。荟萃分析显示,内镜下硬化治疗显著增加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风险(RR:2.23;95%CI,1.11-4.49;P=0.02),研究间无显著的异质性(I2=0%,P=0.43)。
总结及展望
我们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术后发生门静脉系血栓可能并不少见;内镜下硬化治疗可能增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风险。由于该荟萃分析仅探讨了内镜下硬化治疗和门静脉系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且半数研究未明确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前患者有无门静脉系血栓,因此未来需要样本量更大的前瞻性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接受不同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方法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王乐,医院消化内科,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文章1篇(影响因子2.),在国际期刊发表CaseReport1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指南翻译1篇。
“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发起人及校审:
祁兴顺,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沈阳药科大学及锦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现任AMEMedicalJournal杂志Editor-in-Chief、AdvancesinTherapy杂志AdvisoryEditorialMember、BMCGastroenterology杂志AssociateEditor、Canadi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杂志AcademicEditor。年第十二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据Scopus统计,H-index为33,总共次引用。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促进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进展●ABO血型对进展期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血栓患病率的影响●直接口服抗凝剂治疗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结局●胰腺远端切除术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预测因素分析(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在看点这里国际肝病